[書摘] 弄懂投資最常見的16種陷阱

這本書漂亮的總結了常見與投資學相關的心理學陷阱。

人的大腦有兩種系統,分別是理性系統與危機處理系統,理性系統遇到問題時會用邏輯推理,推導出正確的結果。但是情緒系統是為了迅速回應外界而演化出來的。這包含了我們古老的生物本能,像是恐懼、從眾、誤判,比較直覺,但是用在投資上卻可能相當危險。我們必須學習如何聽從理性系統,試圖迴避掉生物本能。

1 情緒激動

心理學問題:假設你在森林裡迷了路,找遍背包後發現自己忘記帶食物汗水,你比較後悔哪個?運動前)(61%忘記帶水)和運動後(92%後悔沒帶食物)的問你這個問題回答結果天差地別。

利用事先承諾避免情緒影響理性。在冷靜、理性的狀態下,進行投資方面的研究。然後事先承諾會遵守我們自己的分析結果及準備工作的各個步驟。

每個人都沮喪賣出的時候你當然會很難買進,因此你可以事先決定好哪些股票如果暴跌就應該買進,然後事先承諾來抽離情緒。
對於維持理性思考的建議,就是避免承受會讓自己做出不良決定的極大壓力,例如避免財務槓桿、訂定有意義的避險活動、一套嚴格明確的出售規定、欠缺吸引人的投資機會時保留資金等。

2 避免暫時性麻痺

X系統(偷懶直覺本性)和C系統(邏輯判斷思考)

如何避免X系統掌控你?你一定要有一項再投資計畫,並堅定徹底的執行,事先承諾,避免讓自己受做出不良決定的極大壓力。像是訂定一套嚴明的出售規定、有意義的避險活動等,以及特別要避免依賴財務槓桿。

3 避免過度樂觀

小實驗,問你三個問題
你的開車技術是否高於平均水準?
你的工作表現是否高於平均水準?
你的性愛技巧是否高於平均水準?

高估自己的能力傾向是因為控制的錯覺。認為自己能對結果產生影響而增強。例如自己選彩券號碼而付出比較高的錢不電腦選號。以幕後操作的方式玩猜銅板遊戲,前半段答對次數較多的人會覺得自己是猜銅板高手。

葛拉漢:多年的觀察告訴我們,投資人最大的損失來源,就是購買了公司營運狀況看起來很好,但低價值的證券。這些人把眼前的良好獲利視為「回收獲利能力」,並認定生意興隆的股票就是安全的股票。

小心自利偏誤,人們傾向能採去支持自己利益的行動

巴菲特:「絕對不要問理髮師你是不是該剪頭髮」
如何避免過度樂觀?
學會用挑剔的方式思考,並且抱持著懷疑的態度。要習慣提出「我該相信嗎?」而不是「我可以相信嗎?」
成功的的投資人會問自己「我為什麼要擁有這項投資」

4 不要聽專家的話

專家過度自信的情況比一般人來的嚴重,心理學家做實驗,研究專家的過度自信,氣象預報員和醫生這兩種職業都是專家,但是氣象預報員對自身能力做的估計通常很準,他們說我有50%信心的時候通常真的就是50%信心,但是醫生認為自己答對90%的時候,實際上的正確率通常只有15%。仔細想想背後的原因就可以知道為什麼。

心理學家的專家偏誤,即便你是錯的,只要你看起來非常有信心,人家會選擇忽視你的錯誤。另外,專家的建議會削弱你腦中用來評估與判斷可行性的區域,關閉一些決策流程。

1991~1996某家券商6.6萬個帳戶研究,大盤18%,每月週轉率21.5%的人平均淨利低於12%,但週轉率最低的則每年賺將近18%
凱因斯的選美比賽例子、猜數字平均2/3的遊戲,大家都試圖成為市場裡最聰明的人,但是這非常困難。因此你要做的事情應該是堅守自己的投資規範,不去理會其他人採取哪些行動。

5 愚蠢的預估

多數經濟學家都沒能成功預測到經濟衰退。
葛拉漢:「預測證券價格不該成為證券分析的其中一個環節」
專業的研究人員檢視十年間世界上所有政治事件,發現再巨量的預測數據當中,說自己的預估有80%信心以上的專家們,實際上真正的準確度大概只有45%。常聽到的為預估辯護的藉口為:

  • 用只要做辯護,只要大家都照著我的建議走,我們的預測就會正確了
  • 用假設其他條件不便做辯護
  • 用我差一點就說對了做辯護
  • 用只是時候未到做辯護
  • 用單一預測做辯護,你不能因為我的單一預測失敗來評斷我

定錨效應,寫下電話號碼末四碼,再做預估,電話號碼7000以上的人認為倫敦有8000個醫師,3000以下的認為大約有4000醫師。陪審團效應等。

葛拉漢:「所謂分析應該是要看清狀況,而不是預言。」
凱因斯:「我寧願大致正確,也不要完全錯誤」

避免方法:運用外部觀點抵銷內部觀點。
就算不知道自己要往哪裡走,也要清楚自己身在何處,知道自己身處在循環的哪個環節之中,而這些對未來有什麼意義。

6 小心資訊超載

我們到底要多少資訊才足夠我們下決定?資訊真的越多越好?

賽馬實驗

準備關於賽馬的88項變數(承載重量、獲勝場數、不同條件下的表顯等),拿給八位經驗豐富的作家看,然後請每一位作家將各項資訊的重要性加以排列。
之後,給這些作家過去45場賽事的數據,請他們為每一場比賽挑出前五名的賽馬。每一位作家都會收到額外的歷史資料,內容是他認為重要性最高的前5, 10, 20, 40項變量,幫助他們做決定。
作家們必須要回答自己的信心程度。
隨著資訊量不斷增加,發現一個事實

  • 不論拿到的資訊是5樣還是40樣,這些作家的預測準確度都一樣,資訊越多並不代表人們就能做出更好的決定
  • 對於預報的信心程度,隨著資訊量提昇而顯著上升
  • 5項資訊的信心是17%
  • 40項資訊超過30%

汽車研究

參與者針對四種不同的汽車做選擇,一種是告訴他們每一輛車的4種特色,另一種是告訴他們12種特色。
會有一輛車比其他車來得好,大概75%都是正面特色,另外兩輛車有50%正面特色,一輛車只有25%正面特色
資訊較少的情況,60%的人都會選擇最好的車,但資訊超載的時候,只有20%會選擇最好的車。

記得,人類在處理資訊的時候,有能力上的限制。過多的資料反而會妨礙我們進行分析和判斷,只會增加我們信心而已,卻無助於增加精準度。

人們常常會過度關注那些「不重要」的事實。舉例來說,醫生可能會把很多人誤送進加護病房,因為他們不清楚什麼事真正的危險因子,浪費醫療資源。但這可以透過一張寫滿症狀和風險的清單來改善,醫生只要把症狀乘上風險,最後判斷得出的因子有沒有超過基準,來決定是否把一個病人送進加護病房。這個小措施大大改善了誤送率50%。

外科手術的19項確認清單,包括確認病患身份、清潔手術器具、清點器具等。這張清單強迫人們去執行那些步驟,再導入這個清單以前,病患死亡率是1.8%,術後併發症是11%, 導入清單後,病患死亡率0.8%,術後併發症7%。

「人們很容易被細節所淹沒,或是被複雜所吸引。不過對我來說,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再這個行業忠,至關緊要的三、四或五種特性。我主要是將自己的工作視為問對正確問題,同時專注於分析,藉以做出決定。」by 第一老鷹基金資深基金經理人 Jean-Marie Eveillard

7 關掉泡泡電視(bubblevsion)

許多電視節目會找來帥哥美女,在電視台上穿著正式的衣服,然後開始解說每天市場上細微的變化。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再財經報刊,一個接一個的專欄充斥著事後諸葛,多餘的資訊會形成安慰劑效應。

影印機實驗

找一個人去插隊,然後準備三種藉口,看成功率。

  • 不好意思,我有五頁資料,可不可以用影印機
  • 不好意思,我有五頁資料,可不可以用影印機,因為我要影印
  • 不好意思,我有五頁資料,可不可以用影印機,因為我趕時間

即使沒有提供任何資訊,仍有高達60%的人會讓人插隊。提供安慰劑資訊或有用資訊的情況下,會有90%的服從。我們都喜歡聽理由,即使那些藉口再普通不過。

1989年,Larry Summers提供了一個外部觀點,探究1947~1987年間,美國股票市場的50項重大變化,了解新聞媒體是否有能力為市場的變化進行任何解釋。結論是,「在大部分高獲利的日子裡,媒體當作是市場變化原因而引用的資訊,實際上不是那麼重要。媒體再事件發生近期內所作的報導,也無法為未來獲利或重貼現率可能有所改變,提出任何令人信服的解釋。」換句話說,其實市場上有超過一半以上的重大改變,其實都與任何能歸類為市場基礎的項目完全無關。

8 證明自己是錯的

我們會傾向於尋找和我們想法一致的證據,來說服自己是對的。這稱為comfirmatory bias,驗證偏誤。

猜猜看數列規則, 2, 4, 6,你可以問我任何三個數字的數列,然我會告訴你是否合乎我的規則,只要你夠有信心就可以停。很多人都會猜4,6,8 10,12,14 之後就會說,以2為間隔的遞增數字。但是實際上是任何遞增的數字。

數字、英文雙面卡片,E, 4, K, 7。請驗證如果一張排上面有E, 反面就會是4, 請問我該翻哪些排來驗證這件事?

死刑心理詞驗,給人們看死刑對犯罪行為的壓制效力的報告和相關評論,之後發現原本支持死刑的人更支持,不支持死刑的人更不支持。

如何避免?學會找尋能證明我們的分析不是正確的證據

Fairholme Capital Management: 搞垮公司想像實驗,想像要是發生經濟衰退、停滯性通膨、利率上升、或是恐怖攻擊,這間公司會怎麼反應

9 當現實改變時,想法也要跟著改變

我們常常會被自己一開始的想法所束縛,過度保守。也就是抱持我們自己原本的觀點太久,調整的太慢。

研究心理學家的心理學家實驗

給心理學家一個人的persona,分四個階段給,第一階段只給很少的資訊(性別、職業、學歷、膚色、婚姻),之後受測心理學加藥回答這個的相關問題,包括行為模式、態度、興趣、面對生活事件的典型反應。
之後幾個階段會持續給予資訊,像是青少年時期、童年時期、當兵時期等,後來發現,雖著資訊量的增加,心理學家會在一開始產生刻板印象,之後越來越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想法。而且其實第一階段,就有25%的準確率,但是最後到第四階段也才28%。但是信心程度卻從33%到53%。

分析師延遲效應

分析師預測獲利通常會比市場慢XD

多數人會受到沉沒成本的影響,並請傾向於不改變自己的想法

如何避免?除了盡量不預設立場外(這很難),你可以透過唱反調的方式來練習。例如由一個獨立的作業分析師做負面報告,唱反調的人必須要真心相信負面的觀點才是正確的,這可以讓你避免犯下嚴重的錯誤。

10 專注於事實,而非故事

故事會主導我們的思考方向,我們會因為喜歡一則故事,而放棄眼前的證據。

想像一下你是一位謀殺罪審判庭的陪審員,檢方與被告會分別陳述他們的說法,然而你並沒有謹慎的思考。只在紙上寫下自己認為嫌犯是否有罪。假設有63%的人認為被告有罪。

這次你允許檢方說一則故事,而被告只能以傳喚證人的方式反駁。揭露出來的事實都是一樣的,唯一改變的只有資訊的呈現方式。這時大家認為被告有罪的百分比是78%。現在角色對調,由被告可以陳述一則故事,檢方只能以傳喚證人的方式來反駁。這次認為被告有罪的百分比降到31%。兩兩相差快50%。

安慰劑效應和美酒效應

  • 兩瓶一模一樣的久,貼上10美元和90美元,味道就會不一樣
  • 聽到負面的故事,大家會放棄使用好藥,聽到正面的故事,大家會選擇使用效果不彰的藥

IPO的股票都有很好的故事,能抓住投資人的想像力。但是1980~2007年,IPO的股票在上市後三年的股票,每年的平均值落後市場21%。

重點:專注於事實。故事會吸引X系統,但是你必須要把重心放在C系統上。
葛拉漢:「安全一定要建立在研究與標準的基礎上,要事實來證明,像是資產、盈餘、紅利、肯定的預期,才能與市場上的引述做區隔,不論是藉由人為操作所建立、或是被心理層面所曲解的都一樣。」

11 這次不一樣

歷史上,發生過很多泡沫。第一間交易所成立在1602年,第一次股票泡沫發生在118年後,也就是鬱金香泡沫。
我們將泡沫定義為超過兩個標準差的價格變動,1925年來,發生過30次以上的泡沫。大概等於每三年就會發生一次泡沫。泡沫證明了效率市場假說不合乎真實世界的運作規則。

黑天鵝事件

  • 無法預期
  • 影響甚巨
  • 伴隨事後諸葛和解釋,讓事情感覺不像隨機事件,且較具有可預期性。

但是泡沫不是黑天鵝事件,泡沫是可預知的。

  • 至少會有一些人意識到這個問題
  • 時間愈長,問題愈嚴重
  • 最終問題會爆發成危機,引起大多數人震驚

很多心理障礙會阻擋我們,讓我們無法看透這些可以預期的事件

五大心理偏誤

  • 過度樂觀
  • 以為自己可以影響不可控制事件的結果
    • 風險量化就能管理風險是個財務金融的謬論
  • 自利偏誤
    • 依照支持自己自身利益的方式去解讀事實
  • 短視近利
    • 如果做出選擇之後產生的結果,愈往未來發展,愈與我們的選擇沒有關聯。那我們越容易短視近利。
  • 不注意視盲(inattentional blindness)
    • 我們不希望看見我們不想要的東西
    • 大猩猩影片實驗

John Mill在1867年的報告,泡沫被分為五個階段

  • 錯置期(Displacement)
    • 繁榮的誕生
    • 通常是某個外來衝擊,讓某個部門創造的獲利機會大幅增加。
  • 信用擴張期(Credit creation)
    • 繁榮需要信用來擴張
  • 陶醉期(Euphoria)
    • 價格看起來只會繼續上升
    • 傳統的評估方法被丟棄,新的基準被導入為現在的價格提出合理的解釋
    • 過度樂觀和過度自信開始出現,使人們低估風險
    • 大家都覺得「這次不一樣」
  • 危險期/金融困頓期(Crtical stage)
    • 內線人士開始獲利了結
    • 財務危機開始伴隨而來
    • 繁榮期間建立的超額槓桿開始成為巨大問題
  • 鉅變期(Revulsion)
    • 投資人感到非常害怕
    • 資產開始崩盤

少數想要抵擋泡沫,反過來操作的人自己要小心。應該要避免使用槓桿。因為「市場維持不理性的時間通常比你具有償付能力的時間還要久」

12 因錯而對,因對而錯

金融的記憶非常短暫。

自我歸因偏誤是一種習慣,我們會把好的結果都歸因於自身的投資技巧。壞的結果推諉給某個事情或某個人。運動賽事為例,心理學家去問運動員或教練,問他關於你的表現,是因為內在因素(團隊能力有關的原因)還是外在因素(裁判不好)所造成的。結論是,獲勝75%的時間會出現內在歸因的情情,失敗55%的時間會出現內在歸因。

要對抗自我歸因問題,必須為自己當初的決定和背後的原因,留下一份書面紀錄,也就是投資日誌。
索羅斯就是這樣做的。
接下來你要歸納,你是因為對的原因做對的嗎?害是是因為不實的原因,加上運氣好才作對?是因為錯的理由做錯嗎?還是是因為對的理由做錯,是市場的因素。

ADHD式投資的危險

投資人通常會有「ADHA注意力不足過動症」

今天,投資人的股票平均持有時間是半年。1950~1960年代,是七八年。人性可望快速得到回報、快速賺到錢。

我們還喜歡讓人以為自己在忙。我們對行動有一種直覺偏誤。最好的例子是足球守門員。

足球在罰球時,會把足球放在離球門11m的地方,足球競賽每場平均2.5分,因此罰球會為球賽結果帶來極大影響。一般來說,踢球方向差不多是平均出現在球門的左、中、右各1/3,但是守門員卻出現一種直覺式的動作偏誤,不是撲左就是撲右。很少會選擇站在中間不動。不過研究顯示,當守門員留在中間的位置時,可以成功攔截瞄準中間踢出60%的罰球。比起撲左或撲右救球的成功率來的高。然後守門員留在中間的次數卻只有6%。

表現不佳會提高行動欲望。當我們面對損失時,行動的急迫性會受到強化。如何避免?耐性

不輕易出手和出手一樣重要。巴菲特經常提到一本由紅襪隊傳奇人物Ted Williams所寫的打擊的科學(The Science of Hitting)。他描述自己0.344%打擊率的秘訣。他把好球帶分割成77塊區域,每塊區域大概只有一顆球的大小,然後他不是向著任何飛進好球帶的球打,他只打進入那些他自己分為最佳區域的球。也就是甜蜜點。如果沒有任何一個球進入最佳區域,他就等下一球,即使會被三振也一樣。

投資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情。他應該是單調乏味的,他不應該很刺激。投資應該比較像是看著油漆風乾、或是看著小草成長。如果你想要刺激,帶著800USD到拉斯維加斯去吧。不過要致富並不容易,不論是在拉斯維加斯或是在美林證券辦公室都一樣。

旅鼠的內心世界

直線從眾實驗的答對率只有59%。

與人群作對是很痛苦的,這是有科學根據的。當你和別人發生衝突時,你腦部的杏仁體(處理情緒和恐懼)會運作,與群體作對會讓人感到害怕。同時,也會引發痛苦。一位反向操作的投資人,買進其他人在拋售的股票,其實和定期把手幣折斷沒兩樣。但是反向操作者是成功投資不可或缺的要素。除非你作與眾不同的事,否則不可能有優秀的表現。

群體都有「專注於共同資訊」的擾人習性。心理學實驗,ABC三位會長候選人選出學生會長,如果我們給所有人完整的資訊,首先是交給個人判斷,給每個人所有資訊,最後有67%的人選擇A。後來一樣交給所有人完整的資訊,然後讓他們群體討論,最後表現的更好,有83%人選擇A。但是,要是我們把候選人的資訊分散給所有人,所有人都會有一部份的共同資訊,但是有些資訊是特定人才有的。這時候你就會發現,大家不會試圖揭露並整合分散的資訊,而是討論他們共同擁有的資訊。最後只有18%的人選擇A。
群體有很強大的自我強化機制,也就是所謂的群體極化現象(group polarization),也就是群體的成員最後會走向極端立場的傾向。原因是他們會經常聽到重複的觀點。群體的極限就是集一思考,這有8種徵兆:

  • 無虞的錯覺(An illusion of invulnerability)
    • 鼓勵承受極端風險的極度樂觀
  • 集體的合理化
    • 漠視警告,並且不會重新思考他們的假設
  • 崇高倫理道德
    • 相信他們的動機純正,而忽視他們的決定可能產生的倫理或道德後果
  • 刻板印象
    • 產生「敵人」
  • 對異議者施加壓力
  • 自我審查
  • 全體一致的錯覺
  • 派任心靈守衛(Mind guards),讓有疑問或矛盾的資訊成為群體的領導者。

另外,我們都會認為自己並沒有受到群體的影響。但是很遺憾,這又是另一個內省偏誤。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的行動沒有受群體的影響,卻認為其他人都受到高度的影響。

如何避免?

  • 要有對抗支配性智慧的勇氣,擁有一種與目前輿論對立的觀點,並確信那樣的觀點。
  • 成為一位批判性思考者,如果你不能夠獨立思考,你就無法成為一位優秀的價值型投資者。關鍵在於你了解為何市場看不見那樣的價值。
  • 要有毅力和膽量,以堅守你的原則。葛拉漢:「如果你相信價值法原本就十分健全,那麼就專心致力於那樣的原則,堅守著他,不要被華爾街的風氣、幻想和追求快速獲利牽著鼻子走。讓我強調一下,你不一定非得是個天才才能成為成功的價值分析師。期所需要的是1, 合理的聰明的才智 2. 健全的運作原則 3. 最重要的一點,堅決的性格。」

15 知道何時收手

損失趨避,我們通常討厭輸的程度,是享受等值回報程度的2~2.5倍。這種損失趨避是天性,因為僧帽猴也有類似的現象。

你為何無法把自己的股票賣掉。因為除非脫手,否則人們並不會認為損失是真的損失。這種信念會另投資人傾向持有賠錢的股票,而賣出賺錢的股票。也就是所謂的處置效應(disposition effect)
最常見持有股票的原因:「相信股價隨後便會反彈、回升」這可能是各種潛在的心理缺陷所驅使。過度樂觀、過度自信、自我歸因偏誤都有可能。

如何避免?「停損」
原賦效應和不行動慣性

你在幾年前買了一瓶15USD的紅酒,現在拍賣會上一瓶漲到150美元,請問你會賣掉?還是再買一瓶?如果兩個你都不願意,那你到底在想什麼?

你的姪子賣出了你賠了30%的股票,你會不會想要買回來?

請想清楚,有時候股票下跌時你該買進,有時候你卻該賣出。如同The Gambler所講的: You know when to hold on, you know when to run.

16 流程 流程 流程

魔球的故事

許多年前一個週末的週六的夜晚,我再拉斯維加斯一家人潮擠的賭場玩21點,我坐在第三家的位置,而那位坐在第一家位置的玩家一直輸的很慘。他絕對是衝著免費飲料而來的,因為每隔20分鐘,他把口袋的錢掏出來。再某一把排時,這位玩家拿到的兩張牌加起來是17點,就在莊家跳過他,正準備要補牌時,他阻止了莊家,說「莊家,我要一張牌」,莊家停了下來,臉上露出簡直已經要為他感到遺憾的表情說:「先生,你確定嗎?」他說是,接著莊家便發給他一張牌,果真,那是一張四點的牌。

在場的所有人都為之瘋狂,到處都有人擊掌。每個人都再驚呼,不過你知道莊家說了什麼嗎?莊家看著這位家說,很誠心的說:「補的好」。我心想:「補的好?或續對賭場來說這張牌補的很好,但是對玩家來說簡直是糟透了,一項決定並不會因為有成效就具有正當性。」

唉,結果我一整個週末幾乎都在賭場閒晃,主要的原因是我已經在21點的遊戲中,把錢都輸光了,只能胡亂思考著所有其他遊戲的規則。實際上,賭場裡所有的遊戲都有其獲勝流程,勝率絕對都是對店家有利的。不過,那不表示他們能在每一把牌或是每次擲骰子時獲勝,但他們經常是贏多輸少。

然而,他們鞏固成果的方法,就是向雷射般聚焦在「流程」之上,從高層到賭場裡冷酷無情的經理都一樣。
我們大多數都希望好流程會配上好的成果,由好流程導致應得的成功,這是大多數賭場所處的位置。但是有時候你就是運氣不好,好流程會導致壞結果,就像去賭場玩家拿到17點,還補牌贏了莊家一樣。但是沒有什麼比的上爛流程卻遇到好結果,這是非常糟糕的情況,像是披著一批羊皮的狼,他可以史你得到一次成功,但是卻會摧毀讓你持續成功的任何機會。其困難之處在於,要在得到勝利之後照鏡子反省,然後承認自己運氣很好,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。但是如果你無法坦承面對,爛流程會持續下去。爛流程有偶爾也會獲得好結果,但是頂尖的組織永遠都執行好流程。

葛拉漢:
我要提醒橋牌玩家們,那些橋牌高手們所重視的,是有沒有好好地打一手牌,而非打得成不成功。因為,如你所知,長期來看,打得好你就會賺錢,打不好你就會輸錢。有一則關於一個男人打橋牌的美麗小故事。他是夫妻檔裡比較弱的一家,他似乎是達成大滿貫叫牌,最後他得意洋洋的對妻子說,我看見你一直對我做表情,但是你知道我不只叫這個大滿貫,還真的做到了。你還有什麼話好說?結果,他的妻子冷冷的回應;「如果你照正常的方式打的話,你應該就輸慘了。」

一般來說要人們為結果負責,會產生下列幾種情況

  • 專注於高度確定性的結果
    • 模糊趨避(ambiguity aversion)
  • 蒐集並使用所有的資訊
  • 偏好選擇妥協選項
  • 碰上有多項特點的產品時,選擇各項特點都平均的產品
  • 展現出損失趨避

請記得:專注於流程和長期利益,短期內部一定會對你而言有所幫助。在表現不佳的期間,總是會產生要你改變流程的壓力,然而,健全的流程可能會產生出糟糕的成果,正如同爛流程能產生好結果一樣。

或許我們都能做得不錯,但是記得:「當你成功時,正是回顧反省投資方法最好的時機,而不是等到犯最大過錯時才那麼做。」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