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為自動飲料機而延畢的那一年(5)

現在回想起來,愷宏實在是太特別了,他不是菩薩化身來拯救眾生,就是當時被鬼遮眼,才會答應兩個機械設計白痴要來做飲料機。

「履帶真的不行嗎?」我說道。

「價格,有馬達的東西都會很貴。」愷宏默默貼了做履帶的廠商連結給我。

「恩,好,我們不要履帶了。」我看完價格後突然覺得好灑脫。

經過幾次討論後,為了能在有限的時間和成本下如期完成,我們砍掉大多數的規格,只保留三個最重要的功能。我們要做一台能夠自動加茶、加糖、加冰塊的機器,其餘的封模、珍珠、履帶,通通都不必要,以最小可行產品為優先。

雖然我都用很詼諧的語氣在講述這些過程,聽起來好像很無腦就決定跳下去做了,但實際上我們做了很多調查,取得事實避免依照空想做決策。

  • 實際到飲料店測量員工製作手搖飲料的速度,比較老手和新手的差異,用以估算機器製作的速度。
  • 打聽交大、清大附近飲料店的銷售量、店租,估計使用機器能帶來的效益
  • 分析了一間飲料店的人事、租金、水電、原料成本,以及常見的設備,如封模機、雪克機、出糖機的價格
  • 分析飲料店員工的工作內容,詳細到連煮茶的步驟都記錄下來。不同茶葉需要的時間、冬天夏天的差別、冷卻的時間、沏茶的手法、煮仙草、煮珍珠的方法。
  • 一年內不同月份飲料店員工的工時,包括同一天中高峰離峰的時段有幾小時、同一時間有多少員工,一個月的man-hour有多少。

我們還向飲料店老闆調閱銷售歷史紀錄。資工系的專業終於派上用場,從那廠商寫的爛得要死的ERP系統上,把database檔撈出來,解密之後,從上百張冗餘的資料表中,找到了過去一整年的銷售紀錄,我們寫了程式分析每杯飲料的茶湯種類、配料、風味醬料等,最後得到了一個結論,大多數的消費者都是購買無任何配料的原茶類飲料,其次是珍珠類型的飲品。

基於這些事實,我們有足夠的信心相信,只要能做出不同甜度、冰塊的飲料,就能大幅減輕員工的工作量,而且成本足以降到店家願意採用。

但就算做了這些評估,還是只能邊摸石頭邊過河。愷宏不只一次向我們表示疑惑,根據他過去經驗,設備的成本往往都很高昂,工廠願意購買設備是因為一旦打造了產線,接下來便能夠不斷的以低廉的價格生產產品並售出。引入機器的理由往往不是節省人力,而是更有效率的生產商品。相較於研發一台機器的成本上,只節省幾名店員的時薪似乎不夠划算。

巴菲特的好友查理蒙格也曾經說過,假設紡織廠購買一台先進的設備,最後受益的往往是消費者。因為所有利潤會被使用相同設備的競爭者分攤掉,最後節省下的成本不會由紡織廠受益,反而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。

這些我們都知道,但最後還是義無反顧的做了。一方面是因為初生之犢不畏虎,對於做硬體設備的困難還沒有具體的體會。另一方面理性上成本的評估是可行的,但必須訂定成本的上限,如果打造一台機器的價錢遠超過他的回收期,那就代表這還是不划算的。

反正頭都洗了,就把他洗到底吧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