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為自動飲料機而延畢的那一年(8)

在跟愷宏討論下一版本的冰斗該怎麼改進時,我意識到兩個相當嚴重的問題。
第一、對於如何設計冰塊分配的機構,我們一點sense都沒有。
第二、機構設計的反饋時間實在是太長了,長到令人不安的程度。
愷宏熟悉的是引擎機械,而我們現在處理的是食品機械,叫一個做點火機器的做冰塊機器實在是不太靠譜。我們只能分析冰塊卡住的原因,然後慢慢想辦法排除。

愷宏說,冰塊看起來只是因為某種堆積的角度卡住了,我們可以架一個錐狀物疏通出口的冰塊試試看。
於是我們用3D印表機印了一些零件,裝在金屬冰盒的出口下方,我們希望透過錐狀物去衝擊出口冰塊,讓冰塊能夠散開,穩定的從洞口出來。

很明顯這不是去圖書館印的,之前印落杯器時就發現圖書館的3D印表機太悲摧了,印出來的東西跟阿嬤的皮膚差不多。


我們興高采烈的跑去飲料店,把冰塊倒進冰斗,像通馬桶一樣拼命捅出口的冰塊。結果發現冰塊在更上層的地方就卡住了,我們設計的錐形物根本撞不到。
「改冰斗的形狀看看吧,可能把開口改大一點就比較不會卡住。」愷宏道。
「這樣會work嗎?」我說。
「可能吧。」愷宏回答。
聽起來就是不會work的樣子啊!
我不能再無腦地相信這個傢伙了。每改一次設計,就得把設計圖面送到加工廠,然後等待一週的時間,再從工廠取加件回來。雖然工件本身材料不貴,但是時間實在是拖太久。
「這很正常。」愷宏說道:「機械的領域就是這麼一回事。」
整個飲料機專案期間,工件加工的問題一直深深困擾著我。硬體的世界和軟體完全不一樣,一個程式設計師遇到問題時,電腦會告訴你哪裡出錯,接著查資料把程式碼改正,重新執行一次就好,發現問題到修正的速度非常快。你遇到的問題很可能世界上某個人已經遇到過,只要把錯誤訊息拿去搜尋,往往就能找到想要的答案。
但是機械的世界不是這麼一回事,把設計圖送到工廠後,再來就是漫長的等待,快則數天慢則數周,等到終於拿到樣品,裝上去發現有問題,你得重複跑一次同樣的流程。想在設計階段避開大多數的問題,很大程度上依賴前輩的經驗。而這些資訊往往很難在網路上找到,做過越多專案的師父往往能夠發現潛在的風險,及早避開有問題的設計,大幅節省修正的時間。
這也是為什麼這二十年來,資訊產業用非常快的速度在進步,但那些牽涉到物理、硬體工程、生技醫學等需要不斷試誤、做實驗的領域,相較之下簡直和蝸牛一樣。Peter Thiel曾說過:「我們想要一輛可以飛的汽車,得到的卻是140個字符。」
一項產業進步的速度,很大程度取決於做實驗修正問題的速度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